Friday 14 March 2014

禾山情 - 第十期



新加坡禾山公会内部刊物  /  顾问:王 及全体董事/  主编:陈国民
《禾山情》第十期
2014228
1.禾山公会庆祝85周年会庆花絮
2. 祝贺禾山公会85周年会庆对联
3厦语片
4钟宅送王船
5. 禾山村社简介:田中央 
6. 厦门武术:宋江阵
7. 厦门湖边水库“石蜡烛”  

1. 禾山公会庆祝85周年会庆花絮
报道:王涛/陈国民     摄影:吕延育
20131110日禾山公会在燕阁大酒楼庆祝85周年华诞。晚上730分,嘉宾与禾山乡亲共数百人同聚一堂,座无虚席,场面热闹。会长王傌忠开场致词,表示来年将积极展开各种活动,包括回乡探亲之举大会接着表彰了无私奉献﹑义务服务多年的六位董事乡贤:会务顾问兼产业信托人何明腾服务60年;第一副会长、产业信托人曾台萍服务50年;名誉董事吕振泰和杨彩女各服务40年;会务顾问、产业信托人林德铭医生服务20年;会长兼产业信托人王傌忠服务20年。他们凭着激昂的雄心和炽热的爱心,不辞劳苦,努力拼搏,不但为禾山公会铺垫基石,也精心规划其未来的光辉远景!
 

                             
照片1王傌忠会长热情洋溢的欢迎         照片2:桑梓之光:庆典大会表彰无                
      致词,给禾山人极大的鼓舞                                  奉献的六位资深董事乡贤

禾山公会文教主任陈国民制作“看图知识猜题”和“峇峇福建话短文朗诵”两个项目。观众热烈抢答十道关于华社和厦门文化的题目,令节目主持人难于招架!“峇峇福建话短文朗诵”很能考验朗诵者的语言功力。两位来宾轮流上场用纯厚的闽南话和道地的马来语诵读全文,赢得全场的热烈掌声。交际主任杨勇德担任节目主持。他精心安排了卡拉OK歌唱。乡亲们不但踊跃献唱动听的歌曲,还联袂翩翩起舞 。大厅上美妙的歌声萦回缭绕,把庆典活动推向高潮。我会的年轻一辈也积极参与今次的会庆活动:钟奕谦负责操控电脑荧幕;吕延育承担全场的摄影。在大家通力协作之下,宾主尽欢,庆典活动终于在圆满中落幕。
        
照片3:乡情胜似亲情凝聚着众心


                                        照片4:作为公会的成员,我们感
                              到非常激动和无比自豪


2祝贺禾山公会八十五周年会庆对联  

 
  
 
           
                                                                         陈国民 敬贺                     
3. 厦语片  
香港开拍厦语片
厦语片(厦门话电影)的起源,是1949年后,从厦门、泉州移居香港的戏曲人员,利用粤语片设备来拍制厦语片。1947年,香港出产了第一部厦语片《相逢恨晚》,由男演员白云和女演员鹭红主演1952年以后,厦语片的生产渐多,题材也多元化了。厦语片资本多来自东南亚华侨,制作环境虽然比国语片及粤语片工业简陋,但仍有完整的生产架构。著名的厦语片导演有王天林、马徐维郅、周诗禄、程刚、袁秋枫等,著名男演员有白云、黄英、关发和东南亚著名歌星舒云、林冲等,女演员有庄雪芳、江帆、小雯、鹭红、小娟(凌波)、白兰、丁兰等。

当时的厦语片虽然在香港摄制,极大部份没有在香港放映虽然厦语片水平比粤语片差,可是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尼拉海外闽南人聚居地区公映供不应求。香港人称厦语片是冷门中的热门片

香港的厦语片於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拍摄,五十年代最兴旺,六十年代开始式微。颠峰时期是19591961年,大约50%的厦语片是在这个时候摄制的。香港前后一共拍了超过二百部作品(一说超过四百部)。当时的厦语片都是黑白电影。厦语片成本很低,拍不起彩色电影。早期的彩色片,要送到日本冲洗,成本太高。

新加坡产品
早期厦语片作品多为古装片,五十年代中以后,时装片数量大增,其中多以香港为背景。但是也有厦语片以新马为题材,例如小绢所主演的《新加坡小姐》、上官流云的《马来亚之恋》、改编自关新艺原著的《泪洒树柅山》,都曾在本地取景。当年,新加坡的荣华机构就投资摄制不少厦语片,那应该属于新加坡产品。新加坡著名歌台艺人如杨佩云、上官流云、关新艺、徐莱、庄雪芳受聘邀当电影演员。庄雪芳是新加坡人。当年不仅担任多部厦语片女主角,还自组电影公司,直接投资拍片,为新加坡电影史写上很重要的一笔。

荣华制片公司所拍摄的厦语片《马来亚之恋》,广告上说:本邦十余处风光齐上银幕:福建会馆、厦门街、妈祖宫、吊桥头、大马路、吉宁街、双林寺、实龙岗、火车站、老巴刹、咖啡山、巴刹巷、汤申水池。。可知这些名胜在半个多世纪前已在厦语片中亮过相。本地曾拍过一部以南洋大学的创立为背景的电影《幸福之门》,幸福之门指的是南大牌坊。这部万里影业出品的第一部影片,早在19567月便传出即将制成的消息,但首映却迟至1959123日,由宋裴华、舒云、关新艺、王沙、徐敏等人主演

鹭红/小娟/丁兰
厦语片女星中,最早入行的是厦门小姐鹭红。鹭红 (原名曾谷兰,1930 - ),厦门人。1947年,鹭红开拍时装片《相逢恨晚》,该片在东南亚推出,即轰动一时。鹭红在1948年移居香港,拍摄她的第一出国语电影《一代枭雄》 (1948),后来加入永华影片公司,演出《爱的俘虏》、《一刻春宵》、《狗凶手》 (1952) 等国语电影,此外还主演了《破镜重圆》、《儿女情深》(1955年)等20多出厦语电影。

          
               鹭红                           小娟(凌波)                  

另一名著名的厦语片女星是小娟(本名黄裕君,1939年-),生于广东汕头,幼年在厦门生活。1950年代移居香港,并以艺名“小娟”拍厦語片。她1955年开始拍厦语片《儿女情深》,十年时间拍了大约80部厦语片。1961年进入邵氏电影公司,以艺名“凌波”改拍“国语片”,后来因黄梅戏《梁祝》红遍星港台

丁兰 (1938 - ),原名陳蕴兰,福建人。她在1956年在台湾拍摄厦语片,1958年来香港發展,並自组环球影业公司制作兼演出五部电影。被誉為厦语影后的丁兰于1959年主演厦语時装歌舞钜片《假正经》,该部电影曾远赴新加坡的独立桥 (Merdeka Bridge)取景,並分別為新加坡南洋大学及中峇魯区灾民义映筹款。1967年底息影。

                        
                       丁兰                                                           电影海报

  新加坡厦语片皇后-庄雪芳
庄雪芳,祖籍福建泉州,在新加坡成长,自幼对歌舞就有浓厚的兴趣。二战爆发后不久,12岁的她完成了小学教育,就考取了歌舞团,开始了周游南洋大小城镇的舞台生涯。14岁的时候,庄雪芳已经凭其过人才艺和魅力享誉新马艺坛,被赋予歌国仙女的雅号。二八年华之际,庄雪芳随团在东南亚数国巡回演出,声誉渐隆。她才二十芳华,就自组雪芳歌舞团,成为东南亚家喻户晓南洋歌舞皇后

                                         
            
                        
               庄雪芳                          左为庄雪芳,右为小娟      
庄雪芳拍摄的第一部厦语电影是由荣华公司在1958年制作的《天涯歌女》(又名《歌女白兰花》),导演是王天林和胡同。由于庄雪芳的歌女身份,以及她在转辗流离中成长的演艺经历,所以她在这部电影处女作中是本色演出。19582月,此片在新加坡首映,轰动一时。随后,雪芳在荣华旗下,主演了不少作品,像《广告美人》、改编自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世代冤仇儿女情》、还有《野赤查某戆沓波》等。此外,庄雪芳同小娟联袂演出了至今还让厦语片粉丝津津乐道的《龙交龙凤交凤》、《番婆弄》等。片中,两人载歌载舞,除了传统闽南小调,也用闽南话演绎多首改编自西洋的流行名曲和上海时代曲目,开启了闽南话电影最为时髦、最为都市化的年代。
庄雪芳除了在台湾大小城镇登台演出,更在1959年自组庄氏影业公司,拍摄厦语片和普通话电影,兼任监制和女主角。1962年,庄氏影业曾拍出著名电影《龙山寺之恋》,还捧红了龙松(即后来邵氏著名小生凌云)。庄雪芳的舞台和银幕生涯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初。1973年公映的《五色仙女》,是她1971年婚后息影前最后的作品。 

参考资料 :1.谢燕燕:《厦语片成为学者研究对象
          2.《厦语片- 闽南语电影的源头》
          3. 孙靓燕:《厦语片皇后庄雪芳:风华绝代 岁月如醇
          4厦门话电影曾经叫座海外 (《厦门日报》)
          5. 海墘閩語論壇

4. 4 钟宅送王船
“送王船”(亦称王船祭”)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该习俗一般34年举行一次。送王船的日期一般在农历十月,通过掷筊确定送王船的日期。送王船仪式依序有王船的制造、出仓、祭奠、巡境、焚烧等。

钟宅送王船
厦门钟宅畲族村每隔四年便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民俗节,其中王船祭是压轴大戏。该项活动源于台湾东港,在清朝就已经盛行,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王船祭其实全称为平安祭典,也可叫做王醮,时间大概为9天左右,目的在于将奉玉旨的千岁爷从海边接上岸,经由数天的绕境巡游,希望代天巡狩的千岁爷能将地方上的鬼怪收服,同时接受民众的香火祭祀,赐福百姓。
送王船活动通常选在农历十月份的某一天举行,整个流程分为前期准备和祭拜烧船两个阶段。王船祭活动动员了区内所有人员,准备工作从当年农历四月份“平安戏”出演过后就要开始,其中涉及到被当作王爷交通工具的王船制作,通常需要用杉木二立方,总花费约一万多元,由三位老师傅花二十几天才能完成。王船制作结束后,便可在吉日正式举行王醮活动。首日信众齐赴镇海里海边“请水”迎回王爷,在庙前过火之后正式驻府;其后数日,王爷一面在府视事,一面派令四出巡狩,惩凶驱邪、以靖社稷。醮期的第七天,王船迁船绕境,信众沿街相迎;夜里经过宴王的仪式后,翌日凌晨是王船祭的最高潮——送王。王船在信众夹道、锣鼓炮仗喧天中,起驾回到镇海里海边,精美的王船载着满船的献仪,在熊熊火光中随王爷启航离去,而虔诚的人们深信,瘟疫、灾难亦随之远离,取得平安。(互联网资料)

5. 禾山村社简介:田中央
作者:黄国富
田中央社南和后门社相连,西侧是西村社,东侧是昭塘社,东北隔着浦东埭和浦东社相近,背面隔着一大片埭和坂尾社相望,古时尚未围埭之前,这里是钟宅湾的一段海岸。社北有涵前古渡。田中央许姓聚居,其先祖是来自同安的望族许巨川的后裔分到金门的珠浦,也有来自西村边上的许厝。这个小社已废。田中央社名的来历,乃是当时的房屋都建在离田地最近的地方,才称为田中央。说是田中央,其实四面都是园地。

许姓祖厝
田中央社很小,房子不多,合作化后,田中央和后门社合编成一个生产队,叫高林10队。社中有一棵大榕树,边上就叫大丛树脚;东面不远处还有一棵略小的榕树,叫小丛树脚。如今这两棵榕树就在翔安隧道口环岛干道的两侧。
小丛树脚的北面是旧时“倒房”的破厝地,叫宅仔内。从这里有条路到浦东,之间经过一间小破屋,生产队曾经用来养牛,那是田中央许姓的祖厝。前面的田园叫祖厝口。祖厝口有潭称祖厝口潭。边上的田是田中央仅有的好田,在浦东埭的南岸。祖厝口和社之间的小路旁有个叫涵前的地方,古时是海岸的一角,至于是否是道光《厦门志》所说的涵前澳,待考。

大潭
社西从下河下来的水集中流入一口大池塘,叫大潭。大潭东面是叫石狮的园地。古时的驿道从蛟塘过来,路边有几个石狮。潭的另一边就是西村社的地了。大潭的水流入长长的沟,生产队在沟尾开了个大井,还修筑了拦水坝,叫沟坝仔。沟坝仔的东西两面都是园地,东面的地另一边还有个长形的潭,这片地和那个潭都叫双面沟。沟坝西面的地叫大潭下,再往西就是旧时的下尾社,那片地叫下尾。下尾,大潭下往北是蜿蜒的高坎,这是古时的海岸,坎下去是一大片埭田,紧挨着浦东埭,西埭。浦东埭和西埭之间有条直直的堤岸通向坂美,可以走到钟宅海边。

埭田
埭田从清代就开发了。但一两百年来盐气未尽,大家还叫盐田。从坎下起算,叫三段,三段过后是四段,五段,六段,七段。这都和西村的埭田紧挨着。越往下,埭田的盐分越大,最尾的几块地有时水稻都结不了穗,秋季割的都是枯黄的草,大家都叫脱裤田。这里有一段堤岸可以到通屿;堤的北面有一个相当大的涵口叫涵斗,可以把几个埭的水排到钟宅湾里。堤的南面是叫直港的另一个埭,也就是目前五缘大酒店边上的水面,现在有许多黑天鹅悠游的地方。
节录自《故乡所在》)
 (注释) , dài【名】堵水的土坝(earthen dam).

6.厦门武术:宋江阵
宋江阵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闽南一种以武术为载体的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形式。宋江阵的表演形式是由武术表演者扮演成梁山好汉,表演各种武打阵式和武术套路,俗称“套宋江”。

                   
图为:宋江阵阵法“黄蜂出巢”阵
表演形式
表演宋江阵,男女均可,人数不拘,常在36人以上,可多达百余人。表演时搭一布城或彩楼当作城门。开场时,锣鼓齐鸣,龙狮列阵,由两人手执丈二大旗和丈二大槌带领众好汉分二路出城布阵,其阵法有“黄蜂出巢阵”“内外环阵”“面线拗阵”“刀马阵”“ 连环阵” “长蛇阵”等。在“长蛇阵”之后,开始表演单打,双打,多人对打等武术套路,最后入城收队。早期宋江阵的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戟,叉,蛇矛,三节棍,双枪,双剑,双钩,双拐,偃月春秋大刀,双锤,双斧,双刀,仆刀,盾牌刀对棍,盾牌刀对枪,仆刀对枪,丈二大槌,齐眉棍,贼仔刀,钩镰枪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把生产工具融入宋江阵中,如出头,板凳,扁担,雨伞,木屐,瓦片等。早期的表演者打扮成水浒人物,民国以后,改为对襟汉装,腰带,草鞋打扮,或身著日常生活便装。

禾山传承
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寨上社为宋朝随驾总兵陈恭献隐居之处,因此其地武风盛行,武术人材辈出。高殿社区的湖山宋江阵起源于明末清初,在闽南一带闻名遐迩20世纪50年代,禾山盛传“南有埭头蜈蚣阁,北有寨上宋江阵”,每逢重大节庆,都有宋江阵表演。1956年到1958年期间,宋江阵在江头,杏林,中山公园等地公演,之后偃旗息鼓。1992年,高殿武术馆馆长陈仁忠向陈坤生,陈天乞两位老拳师学习宋江阵。2006年陈仁忠组织起一支宋江阵队伍,于次年在寨上,殿前,高崎演出。2008年,湖山宋江阵参加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获得集体项目冠军。(资料来源: 厦门市湖里区文化馆编:《湖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7. 厦门湖边水库“石蜡烛”  
作者: 李菊,  丁俊灵 (厦门网)
湖边水库  石蜡烛
厦门湖边水库库底赫然矗立的两根石蜡烛”, 高六米左右,相距约二十米,柱子的正反两面都刻有对联,石蜡烛上刻有篆书玉音二字。 石蜡烛上的对联分别是:奉职在公嘉教劳之有自;推恩×宜锡典×之政隆“××以学国家宏锡类之恩;资父事君臣子笃×躬之谊。水库边的老居民告诉我们,当地传有古语云:石烛将军虎马羊,意思是有石蜡烛的古墓还要配有巨大的石将军、石虎、石马、石羊等。这里既然有石蜡烛,那么是否还有石将军、石虎、石马、石羊等呢? 

厦门市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说:湖边水库位于厦门岛金山南麓,周边本来就有历史悠久的村落,建水库时村民迁出,古迹没迁,现在库底发现的是明、清、民国时代的古墓群,距今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近五十年来厦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历史遗迹却保存下来,可视为幸事。

                 
湖边水库“石蜡烛”
大型墓葬的建筑物
洪先生说,现存库底的“石蜡烛”是厦门俗语,实际上是大型墓葬的建筑物,属于华表一类的东西,有的称为“望柱”。近年来厦门岛上已经很少见,即使有也没有如此完好。这次在湖边水库发现的“石蜡烛”是目前厦门岛内的一对保存完好的最高的“石蜡烛”。“石蜡烛”一般高两三米,而这对“石蜡烛”居然高达六米左右,气势不凡。可见墓主的身份地位非同一般。洪老说,他曾随同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靳维柏主任和市政工程部门的工程师到湖边水库库区进行考察。在库区里又发现了另外一对“石蜡烛”,虽然没有先前那对“石蜡烛”那么高,只有三米左右高,但直径却有三十厘米左右,比一般的“石蜡烛”粗了许多。所以这两对“石蜡烛”可说弥足珍贵了。整个水库中的明清古墓群规模蔚为壮观。靳维柏主任说,该地古墓数量较多,且处在淤泥覆盖状态不易发掘;这种状态本身也是一种保护。为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及历史性,他们将同有关部门商议,并请相关专家学者到现场考察后再做下一步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联络:   禾山公会
                574A/576A Geylang Road, Singapore 389517
 Tel/Fax: 68410742 /Email: hosansin@gmail.com
刊全文        本刊全文上载于:hosankonghoey.blogspot.com,欢迎登录浏览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