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October 2013

《禾山情》第九期



 新加坡禾山公会内部刊物  /  顾问:王 及全体董事/  主编:陈国民
《禾山情》第九期
2013831
1.  禾山公会举办马六甲欢乐游
2.  新加坡战后20年间的福建歌仔戏(1945-1965
3.  禾山村社简介:莲山头
4.  近代厦门移民概述
5.  五通“敬海墘”
6.  厦门集美鳌园对联
7.  闽南童谣三首

1. 禾山公会举办马六甲欢乐游
记述:王涛

禾山公会于201362223日,举办“两天一夜马六甲美食欢乐游”,会员及亲友共38人参加了这个活动。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 古老的城市。我们参观了马六甲旧城区的中心广场,那是马六甲的观光地标,也是文史中心。广场虽不大,但明艳照人。附近的荷兰 红屋建于1650年,基督教堂建于1753年,马六甲钟楼建于1886年。青云亭建于1646年,是马六甲最古老的华人寺庙,如今供奉天后娘娘及观世音菩萨,又称"观音亭"。它们都是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马六甲新城区的"三保宫"建于1795年,那是为了纪念 郑和七次下西洋而建的中式庙宇,至今香火鼎盛。




“马六甲树”的掌故记载了马六甲的历史。六百多年前,苏丹拜里米苏拉不敌强大的满者伯夷 帝国的侵略,从淡马锡(今日的新加坡)逃亡到马来半岛。有一次,他外出打猎时在一棵树下休息,他的猎犬追捕鼠鹿,鼠鹿在绝境中回击,猎犬竟吓得掉入河里。拜里米苏拉见了兴奋地喊道:“这是一个好地方!连鼠鹿这种小动物 也充满勇敢的斗志,我将在这里建立一 个帝国。”他随即询问这是什么地方?这棵树又叫什么名字?他的部下回说:“满剌加树”。苏丹于是决定在此建国,并以该树名满剌加 (马六甲)命名。“目前马六甲市议会的徽章上仍有鼠鹿 的图样。”导游的一番精彩叙述,让我们对身边的那 棵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由树名而国名,由国名而海峡名。如今,“马六甲海峡”更是名扬四海。虽 然近两天来马六甲笼罩在烟霭之中,可我们团员仍然兴致勃勃联袂到市集去逛街,到鸡场街土产店去购物。

马六甲是美食天堂。我们在这里享用各种流派的名菜, 也品尝了娘惹美食“娘惹晶露”:它有点像冰沙,加上马六甲独特的红糖和 椰奶,吃起来冰凉爽口,味道极好。马六甲的饭店、街头小摊、咖啡店都是当地美食天堂的有机组成部分。露天餐饮是游客和当地人的最爱。美味佳肴近在咫尺,众口不再难调,真是大饱口福啊!两天的行程结束了,我们踏上了回家之路。车上团员们欢声笑语,依然沉浸在游览,购物,饮食的美好回忆中!



2.新加坡战后20年间的福建歌仔戏(1945-1965
 战后的20年,从1945年光复到1965年新加坡独立。首先是业余演剧运动的迅速复兴,其次是商业戏曲的调整发展。商业戏曲演出在昭南时期并未中断,复兴之势也并不明显。潮州戏、歌仔戏、莆仙戏三个剧种在中元节、神诞等社戏(街头戏、出街戏)时节于各街坊演出。遗憾是此时商业演出碰到了新问题,演艺人员流散,主要原因是返回中国。1950年代中期以后,戏班才基本上稳定下来,展开艺术性的变革与发展。韩战爆发,树胶价格猛涨,新加坡的各行各业在树胶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欣欣向荣,娱乐事业也随着一片蓬勃。

        1950年代在芽笼路的快乐世界(今已拆除 )

福建歌仔戏在战后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1953年,新赛凤闽剧团班主魏木发亲自到柔佛与新加坡考察,寻找新的演出地点,发现当时的新加坡只有两班福建戏,一为新麒麟闽剧团,另一为莺燕闽剧班,两班都在游艺场、或搭台售票演出。新麒麟闽剧团的台柱是来自厦门的锦上花。她原是台湾歌仔戏艺人,早年跟随戏班到厦门演出,之后就长期留在厦门。许永顺先生说: “锦上花是新马闽剧著名伶人,她原姓名陈锦英,厦门鼓浪屿人,廿世纪卅年代,她与赛月金、味如珍、诸都美被厦门观众誉为‘歌仔四大柱’。锦上花以丑、花脸闻名。她于1937年首次从厦门到新加坡献艺,后来返厦门。1947年又到新加坡。后担任新麒麟与麒麟的团长兼导与演。1958年,新麒麟拍摄新马第一部也是唯一福建戏电影《醉打金枝》,锦上花与林金枝主演。锦上花来新加坡创立新麒麟闽剧团后,定期在快乐世界演出。锦上花于19921024日在马国巡回演出时病逝,享年72岁。”莺燕闽剧班则由林莺莺、林燕燕主持。莺燕闽剧团的姐妹莺莺和燕燕多次赴香港拍摄电影。新加坡电视台也大量邀请当地闽剧团上电视录制节目,前后制作五十多部闽剧。
新赛凤闽剧团原本是高甲戏班,于1936年改演歌仔戏。 后来,大世界游艺场的南京台正好有空档,新赛凤便与游艺场接洽,接下戏台。新赛凤闽剧班从马来亚到新加坡,在大世界游艺场演出后又到快乐世界游艺场演出,极受欢迎,班主魏木发决定转战新加坡,并开始承接街戏。新赛凤的歌仔戏走红,不少职业歌仔戏班相继成立,有吴莺的艺声剧团、关新艺主持的南艺闽剧班、魏木发的堂妹脱离新赛凤自组的筱凤闽剧班、梅兰闽剧班、新锦凤闽剧班、庆华闽剧班(后改为新庆华)、宝凤闽剧班、新春玉麒麟闽剧团、美美闽剧团、快乐闽剧团等。新戏班活跃一时,开了筹神街戏的新市场,造成战后歌仔戏的复兴局势。即使是歌台演出进入农历七月的中元会,对歌仔戏的冲击也不大,中元节歌仔戏演出依旧是场场爆满。
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闽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著名一时的戏班有莺燕、新麒麟、新赛凤、南、筱等。 筱麒麟团主刘虎臣忆述:“当时的闽剧演出是很大手笔的,有一次演《千里送京娘》,京娘就骑真马出场。机关布景一 次要装六、七辆小货车,武侠片里大侠们用绳子吊起來,從观众席上飞入舞台;灯光一暗,宝剑飞出在空中对打,电光火花四射。有一出戏里面,布景是一座 大佛,大佛肚子打开是进入密道的楼梯,最後主角还坐飛飞船离去,那是机变景最流行的年代。” 


    
           大世界游艺场(今已拆除)                         入门券
资料来源:
1.反殖时代新加坡戏曲的再度繁荣(1945-1965; 2.《新加坡福建戏》; 3. 蔡文婷《与新加坡文化连线──歌仔边闹
3.禾山村社简介:莲山头
  作者:黄国富
莲山头社在虎仔山东北侧;其东南,东北分别和东宅,泥金相望;北面距西林社仅百米。虎仔山东麓有莲花山。莲花山上有石头,裂为莲花瓣状。莲花山上的石头有凹痕,有如人的脚印,称仙脚迹。东宅社后的鸡山上也有一个仙脚迹,乡人说仙人一步踏在莲花山,一不踏在鸡山,一跃过海到金门。莲山头因莲花山而得名。莲山头的“莲”字本地发音nai,这区别于莲坂的lao,莲花新村的lian。因为这个发音(nai) 接近厦门话的“内”,所以莲山头又曾写为内山头。莲山头王姓居多。王姓原有祖祠在社头,解放初已倒塌。莲山头旧厝依山势而建,大多面向北。

虎仔山的大尖,小尖下来的水从东麓山脚下的内坑流出。合作化时在这里修筑上下二道拦水坝。上坝只是拦水,下坝里却有泉水不断涌出,大家叫泉腔。水坝下的一片田叫洋底,顺山势而下有溪沟,称中坑,一直流到东宅的水利,汇入中溪。中坑南面的园地叫土寨仔,和塔埔的地相接;北面的地叫大丘园,一直连到社南的红楼边。大丘园里的地曾有许多破厝的砖瓦片,说明这里早期还有民居。这片土地东南角较低,旧时有烧灰窑,地名叫灰窑。早时从黄厝,林边到何厝的小路经过大丘园,越过中坑上的拱桥,俗称曲龟桥,桥边的地叫桥仔头。
清末有华侨在莲山头社中建造红砖洋楼称双桂堂,目前还存,但已破旧。社头顺山势而上有路通马厝,中分一叉向北通西林社。这个“三角涌”地势较高,叫崎仔顶。过了崎仔顶,左有备战时沿着虎仔山脚修的高低不平的战备公路。战备公路西侧近山的地叫石墓脚,边上有土丘,有石窟。莲山头人大多会采石。他们就地取材,在七八十年代建了不少石墙石柱石梁石板的石厝。从战备路可以通往塔埔,何厝;路中段的边上有井,泉极好。井边的田叫捂水,常用来做育秧的秧地。捂水就在中坑的上段,下去是叫瓠仔潭的小池塘,还有大小相连的狗屎潭。
社北,莲山头和西林之间有一条沟是天然的分界。沟的这边是种菜的园地,叫蔬菜地。社东,相传旧时有染布织布的作坊,这地就叫布店。再往东去是一片相思树林,叫树脚尾。如今,环岛公路穿过这里,早已物易今非了。(节录自黄国富著《故乡所在》) 


莲山头在这里


                             1929年厦门地图(局部)

4. 近代厦门移民概述
厦门是福建籍华侨出入国的主要门户,也是福建的主要侨乡。在泉州港和月港相继衰落后,厦门以其迩近南洋群岛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东南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当时居民乘帆船远渡吕宋、苏禄、实叻、噶喇巴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经商贸易。有些人因经商需要,久居不返(俗称“住番”),在当地繁衍生息,从而产生了早期的厦门籍华侨。

明末清初,郑成功据金、厦抗清,大力开拓海上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厦门设置海关,正式开放为“通商正口”。随着海路畅通,厦门和闽南一带人民移居海外的越来越多,形成了第一次移民高潮。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腐败,西方列强的入侵,加上自然灾害迭起,造成大批的农民破产和手工业者失业,他们只好离乡背井到海外谋生。西方殖民者此时也正需要大批劳动力开发其殖民地资源,厦门因此成为西方贩卖“契约华工”最早和最重要的基地。于是出现了厦门及闽南人民的第二次出国浪潮。
      

从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在厦门成立全国第一个侨务机构——出洋问讯处开始,到民国后的福建暨南局和福建侨务委员会,厦门不但一直是设置全省性侨务机构的所在地,而且也是全国第一个华侨团体——厦门华侨公会的诞生地。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政府解除禁海令,允准华侨出入。并于光绪二十五年在厦门设置保商局,名谓保护漳泉籍回国侨民,实是贪官劣绅鱼肉华侨的场所。辛亥革命后,尽管厦门设有侨务机构,但归侨、侨眷的生命财产仍难以得到保障。民国初年,兵燹匪患,宗族械斗,连绵不绝。特别是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厦门沦陷,大批老百姓逃往海外,形成了移民的第三次高潮。(节录自《厦门市志》)


光绪帝的手卷原本藏在圆筒内


新加坡天福宫匾额出自光绪帝御笔

5五通敬海墘”
    作者:卢志明 陈佳桦

现场 -“三牲冥钱祭亡灵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五,五通下边村的村民们会来到位于海边的一座小神庙里敬海墘吊祭曾在这里遭日军屠杀而枉死的先人。从20世纪30年代延续至今,已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意涵的民俗现象。22日,老家在五通村下边社的张先生特地领我们到五通蚝仔沟海边。亲历这一特殊的祭祀仪式。

在海边的滩涂上,一座小庙伫立于微微隆起的高地上。小庙周围是大片海滩空地,正在兴建通向翔安的隧道工程。当年日军入侵时,中国守军多在这里战死,后又成了日军屠杀村民之地。当年小庙就建在海岸边。这座小庙没有庙名,村民门把小庙称为三叔公,那些被日寇杀害的同胞的亡灵称为好兄弟。前来祭拜的村民为先人们奉上祭品(俗称三牲”) 及米糕点心等,并在小庙前焚烧冥钱。小庙正前方的空地上,禾山布袋戏团搭好台子正表演着布袋戏,戏台正对着神庙,台下却没有观众。

讲述- 见证者痛斥日军暴行
海边小庙旁,张大江先生向我们讲述起他老丈人的遭遇。“1938510日,农历四月十一这天,日军登陆,我的老丈人朝宗仍上山种植地瓜,却在回家的路上被日本兵抓住,押到海边这个地方,将他砍了头。农历四月十一那天,日军登陆后,就向下边社进发。他们丧心病狂地见人就杀,奸淫妇女。这一天也成为五通村许多枉死亲人的忌日。

我们的向导张先生还亲睹村民被日军灌肥皂水的事实:那时我只有六七岁,在村外的分事所(日军的一种机构,类似于派出所)旁,偷看到了日本兵将掺着辣椒籽的肥皂水灌进村民嘴里的场面。日本兵先是对村民一阵毒打,然后用一端削尖的竹筒,将村民紧闭的嘴撬开,再从竹子的另一端,给村民灌进大桶大桶的肥皂水。被灌者的肚子膨胀起来了,紧接着日军又是一阵拳打脚踢,肥皂水又从嘴里喷吐出来,真是惨不忍睹,……”

追踪-  探寻中发现斑斑史迹
离开海边小庙后,张先生又带我们进入下边村沿路探访,寻找历史的踪迹。刚进村口时,便可见村边一片整齐绿油油的菜地,可是就在这个村口,曾经有过悲惨壮烈的一幕:在日军登陆五通时,中国守军(大多是广东籍,所以当地民众称为广东兵)与日军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抵抗,剩下最后一个士兵了。这时,一个日军发现了他,两个人在相距两三百米的距离内各蹲下身子举枪瞄准对方,几乎都同时扣动了扳机,子弹也不偏不倚都打中了对方,两人同时倒在血泊之中。后来村民们把这位抗日烈士掩埋了。

村口有间叫做万寿堂的小庙,曾经是存放当日在日军侵略中遇难者遗骸之地,而今万寿堂四周已是荒草萋萋。途中,一栋红砖建筑的楼层映入眼帘。这栋雅致的洋楼,原是华侨建的,西式风格,颇为大气,村民称为红楼。当年这幢红楼成为日军的驻扎之地。我们推开楼侧面的小木门,庭院已经荒芜,里面养着成群的鸭子。

 
 
(节录自《厦门网》2007213日,原题《五通敬海年节不忘好兄弟》)

6. 厦门集美鳌园对联
引言集美鳌园位于福建省厦门的集美学村东南角海滨。鳌园分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三个部分。进入园内就是一条长50米的门廊,两厢墙上镌刻着40幅古今历史人物的青石浮雕,形象生动。(互联网资料)


黄炎培题福建厦门集美鳌园
向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中心今后当结合国际主义
向以一般青年为教育对象今后应特重工农青年
厦门集美鳌园
 乔木认前痕劫后能酬经始志
 
菁莪期远荫老来犹抱济时心 
虞愚题厦门集美鳌园
 慨曩日烽火弥天毓物培材在危难中坚持下去
 
喜今兹楼台如画移花补竹从废墟里创建起来 
福建厦门鳌园
 博以取材备南北东西品类
 
工于象物得飞潜动植精神 
邵力子题厦门集美鳌园
集合英才共向社会主义建设迈进
 
美好生活须从人民劳动创造出来 
福建厦门鳌园
 海潜空飞奇物理以归一
 
天造地设合人力而成三 
郭沫若题厦门集美解放纪念碑
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
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福建厦门鳌园
 强国先强种
 
养民在养生 
董必武题厦门集美鳌园
 旋乾转坤移山倒海
 
济人利物震古铄今  
题福建厦门鳌园
海天浔厦屿
子弟工农兵 
李济深题厦门集美解放纪念碑
广学甄微敬咏其德
 
揽英接秀隆构厥基 
福建厦门集美鳌园
 花草春常在
 
虫鱼万象观 
傅作义题厦门集美解放纪念碑,在鳌园中央
揽图窥万象
立石纪重光 
虞愚题厦门集美鳌园
 江山助磅礴
 
文物照辉光 


        集美鳌园                                         鳌园石雕
 

7  闽南童谣三首
作者:林宝卿

引言:本文节录自林宝卿著《魅力闽南话》(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原文只对若干方言用语提供闽南语注音,这里参照《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三联书店1982年版)补齐。


(1) 白鹭鸶


Beh
loo
si

dna
bun
gi



Dna
gao
hai
Zai
gni

bua
zit
do

Kioh
zit
yni

Bue
bnia
sang
dua
yi

1.墘:旁边,附近。2.粪箕,用来清除垃圾的器具,多用铁皮或木板制成。


(2) 火金姑



He
gim
Goo

lai
ziah
de







De
sio
Sio

ziah
ging
zio







De
ling
Ling

ziah
ling
gan




Ling
gan
Leh
kui
hue

bu
a
wna
dang
gue
1.火金姑:萤火虫。2.弓蕉:香蕉。3.    : 正在。
4.匏仔: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


3红虾
Ang
He
sin
dng
dng
Kak
Boh
goh
zin
gng
Tao
Wu
dng
de
ciu
Be
Liu
ga
do
ynu
1. 佫:又。2.光:光滑。3.尾溜:尾巴。4.铰刀:剪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联络: 禾山公会
                 574A/576A Geylang Road, Singapore 389517
                    Tel/Fax: 68410742 /Email: hosansin@gmail.com
                    本刊全文上载于:Ho San Kong Hoey Facebook,欢迎登录浏览及投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